「我開公司的第一天就告訴大家,我們公司一定會倒!」這是JL Design創辦人羅申駿在7年前對員工所講的第一句話。

自覺一定會倒,因為當時根本沒有人做這個行業。回溯到2007年,所謂動態圖像設計(Motion Graphics)、頻道包裝,在台灣都是個陌生的名詞,也根本看不到市場。羅申駿儘管不想放棄,但還是做好了頭破血流、最後鍛羽而歸的心理準備。

不過,7年後,他成功推翻了自己當初的預言。JL Design不但成長為營收破千萬、規模達15人的視覺設計公司,客戶更遍及全亞洲,包括HBO Asia、迪士尼、半島電視台、Cinemax、中央電視台、騰訊、賓士汽車等響亮的名字,都找他做品牌定位與視覺設計。今年由羅申駿負責視覺統籌的第25屆金曲獎頒獎典禮,更是創下華語音樂頒獎典禮新的里程碑,讓台灣觀眾大為驚豔:「原來靠我們自己的人才,一樣能製作出奧斯卡等級的視覺效果。」

因為堅持走這條路,羅申駿不但開創出他的事業,甚至為台灣的設計界闢出了一個新的領域。

眼界一開,決心跑在現況前頭引領

六年級後段班的羅申駿,是復興美工電腦動畫組第一屆的畢業生。第一份工作在TVBS電視台,從實習生慢慢做到助理導播,再到編導組做電視形象規劃,後來成為動畫設計師。

2001年東風衛視創台,羅申駿因為具有編導經驗與動畫背景,被找來擔任頻道視覺指導。當時他才23歲,隔年就以東風衛視形象廣告案,獲得有「電視頻道包裝設計界奧斯卡」之稱的PromaxBDA Awards 2002亞洲區最佳頻道識別設計銀獎,並讓他有機會受邀至新加坡,為HBO Asia做頻道品牌視覺設計。

在新加坡工作的4年,讓羅申駿視野大開,也拉高他的思考格局。既然見識過國外水準,羅申駿回台灣後,一開始就決定不走回頭路,決心跑在現況前面。就算身邊大部份親友都反對,就算怎麼看都很難做,他也不願意妥協,要當個引領和改變的角色。

對於動態圖像設計,「與其說沒有市場,應該說因為客戶不了解,所以不願投資更多設計預算,」回憶起成立公司初期,羅申駿指出,一支廣告6千塊、一個片頭2萬塊這種當時的普遍「行情」,根本沒辦法支付羅申駿投入的成本。更不要說長期存在的殺價、比價、壓低成本這種負面循環的設計界生態。

對外耐心教育客戶,對內堅持專業分工

既然要做第一人,羅申駿的策略是:一面在國內從小案子做起,慢慢教育客戶和市場;一面靠著先接國外的案子帶來收入,支持公司營運。「就是因為沒有市場,所以我逆過來操作。我寧願不用大家習慣的模式去經營公司,」他指出。

2007年,JL Design接下文建會、MTV台的案子,隔年又贏得賓士汽車、和碩科技的青睞。每一個作品,羅申駿都不斷與客戶溝通、再溝通,展現什麼是專業的作業模式。「不管案子大小,我們把流程拆解得很細,告訴客戶哪個階段要交什麼資料、哪個階段需要了解什麼,每個動作都有步驟與方法,不是只有最初的接觸,與最後看成果報告而已,」他指出。

對內,羅申駿則引進國外的管理概念,讓設計師有細緻、清晰的分工。既然找不到現成人才,他就努力將在外所學一步步傳承給團隊。

與他一起工作4年的夥伴,也是現在JL Design的藝術總監衛良恩就說,羅申駿是個仔細的人,總是不厭其煩的和每個人討論再討論、說明再說明,這不單是為了要求作品,更是在過程裡,不斷調整自己,與夥伴、客戶逐漸融合。

3年通常是決定公司能否存活的第一個關卡。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創造價值,羅申駿回憶,他幾乎每天工作14小時以上,完全沒有個人生活可言,只為了交出品質超乎客戶預期的作品。幾個核心幹部當然也跟他一樣。

但是也正因如此,JL Design開始在舞台上展現出獨特身影。2010年,JL Design成功拿下半島電視台頻道包裝的案子,更讓羅申駿一舉在亞洲打響名號,知名度大開,同時也紅回台灣。

回頭去看這段「置之死地而後生」的軌跡,憑著羅申駿「說什麼也要繼續往下走」的信念,和不肯向現實妥協的個性,反而硬闖出一條路來。事實上,7年來「先往外再求內」的經營之道,期間他雖然增過資,卻沒有賠過錢,還每年都有得獎紀錄。羅申駿笑著說,他從沒加過薪,直到今年才第一次調薪。

目前JL Design7成營收都來自海外客戶,尤其是中國媒體如中央電視台、上海第一財經電視等,都紛紛主動找上門。至於台灣的設計環境固然還未臻理想,但也比過去多出更多衝撞的空間。

像當年找他為東風衛視進行頻道形象設計的前東風衛視副總陳鎮川,就非常信任羅申駿,並願意放手讓他發揮。陳鎮川與羅申駿在2002年聯手打造了金曲獎頒獎典禮獲得好評,12年後再度合作,果然更上層樓,製作出廣受好評的動態視覺創意設計。「金曲25是我送給台灣的禮物,」羅申駿開心地說。

怕的不是沒準備好,而是一直放棄

問羅申駿如果重新再來,會不會選擇同一條路?「會。」他用堅定語氣帶著剛毅眼神說。過去看過太多設計師為了五斗米折腰,無法把眼光放得長遠,反而扼殺了本來的潛力。所以目前也在台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兼任副教授的他,每次面對學生問到有關創業的問題,總是抱持鼓勵態度:「就去試!」不要害怕失敗,就是他最想分享的心得。

「創業的過程和設計很像,嘗試、失敗、再嘗試、再失敗、再嘗試......,就像是起伏很大的曲線,而不是一條一直往上成長的平滑弧線。人生很多時候也是這樣,但你要不要活下來?」羅申駿反問。體會到這一點,自然能把各種起起落落視為常態。

「就算公司倒了,可是在我身上的勳章有這樣的印記,就是一個別人沒有的經歷。怕的不是沒有準備好,而是一直放棄,沒有跨出去的勇氣,那才是人生最可怕的失敗,」他說。

走在一條本來以為「沒有市場」的路上, 羅申駿真的開闢出一塊屬於他的戰場。下一步,他更已經展開第二間公司的規劃,預備為台灣電影市場的後製與特效好好發揮設計與藝術的動能。找不到出口嗎?那麼就跟羅申駿一樣,用「闖」的吧!

羅申駿「逆轉環境」策略

逆向操作,不與市場妥協:

即便看不到市場性,可是如果與市場妥協,可能就衝撞不出新的可能性。也許反過來走,還有成功的機會,即便失敗了,也不用害怕,因為失敗都是寶貴的經驗。

專業分工,教育客戶與設計師:

我想把國外所學帶回給台灣設計圈,以及台灣客戶。所以對外,我會拆解設計的流程與步驟,與客戶不斷溝通;對內也做好專業分工,讓每個設計師都能專注於作品,而不是什麼都要會,卻什麼都不精。

不抄捷徑,堅持把每件事做好:

我寧可走得慢,但要走得穩。面對人生、工作、創業都一樣,要腳踏實地去做每件事,不要抄捷徑。

這也就是為什麼當年面對台灣沒有頻道包裝市場時,我透過接國外案子求生存。只要堅持把品質做到最好,自然會被看見。

拒被框架限制:

網路時代裡,什麼訊息都可以從網路上找到、學習到。國界從來不是問題,不要覺得自己沒出國留學,或覺得台灣小就邊緣化自己。了解內在,打開窗戶向外看。無論學習、接案,我的態度都沒有「框架」,因為永遠有下一次機會。

資料來源: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

arrow
arrow

    isoedison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