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能做的,比自己想的還更多
我堅信人類有著屹立不搖的信念,因此我認為,我們所能辦到的,遠比自己所設想的還要多。我們絕對能夠過著更充實,更有成就的生活,享受更多美好時光。我們絕對能夠不斷學習、持續進步。我堅信,追求夢想,是最美好的事。前人曾經有過美夢,他們努力實現夢想;直到今天,人們仍不斷地這樣做。我們絕對可以表現得更好,達成更多目標,並讓生活更加美好。對某些人來說,他們的目標就是在不同的領域中,都能有突出的表現,並保持一定的水準;而對另一些人來說,目標意味著要在極少數、甚至單一領域上追求巔峰。我們一定能夠成為生命中的贏家,達到最好的成果。
我對成為贏家的人,總是特別好奇;他們認為自己是贏家,在他人眼中,他們也是贏家。他們和我們其他人之間,有什麼區別?我曾仔細研究過這個問題,最後發現兩者之間的差異微乎其微,令人出乎意料。這結果真的非常振奮人心。
表現非常優異的人,即使對最微小的細節,都會非常留意。當別人任由壞習慣擺布時,他們卻能培養好習慣,因而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做出看似微不足道,實際上卻非常重要的選擇。這其實和天賦無關,一切都在於選擇。每天所做的選擇總合起來,形成的差異也許還不算大;但經年累月下來,構成的差異就會非常可觀。由於這和天賦無關,每個人都有機會。
你,當然也有機會。
身為心智訓練師,我主張的前提之一是:我們都知道該做什麼,卻做不到。其實,在我遇到的人當中,很少有人不知道該怎麼做,才能使生活更好,表現更優異。絕大多數人都有知識與必要的資源。不過,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選擇最簡單,或最舒適的解決方式。要怎麼做,才能改變這種態度呢?
想像一下:
假如一位頂尖運動員明白:自己必須攝取更健康的飲食、在困難的練習中再加把勁、或適時休息一下,而不是大白天,卻在網路上浪費時間。假如一位企業家瞭解:自己做事應該要更有組織、規劃更有效率,措辭要更清晰,同時兼具危機意識,開會前做足準備。那麼,做好準備的人和沒做準備的人之間,又有什麼區別?
其實,心智訓練就是這麼一回事。從今天起,微調生活習慣,長期下來,就能顯著地改善自己的表現。如此一來,機會來臨時,你就有了萬全的準備。我所說的「日常生活中微小的決定」,究竟是什麼?每天從起床到睡覺,我們一直在做選擇:
.早上,我該在床上多躺一會,還是馬上起床?
.在我洗澡前,該不該先運動十分鐘?
.我該吃一頓健康又營養的早餐,還是吃昨天剩下的披薩?
.在孩子準備上托兒所或小學以前,我該多花時間陪他們嗎?
.上班前,該把皮鞋擦亮嗎?
.上班通勤時,該在腦海中再次預想重要會議的流程?還是眼神空洞地望著窗外,任由思緒漫遊?
.該從兩週前就開始準備重要會議的內容,還是繼續拖到最後一刻?
.該吃一頓有益健康的午餐,還是隨便買個東西果腹就好?
.我該把旅程預算規劃好,還是再喝一杯咖啡、繼續和同事閒聊?
.身為職業運動員,我該在午餐後花點時間看教學影帶、研習技巧,還是打電玩?
.面對艱難的練習過程,我該全力以赴?還是只使出八九成的能力?
.艱難的訓練過程後,我該馬上吃飯?還是等到回家後,過一會兒再吃飯?
.我該自動自發,準備下一階段訓練,還是順其自然就好?
.晚上,我該坐在客廳、看無趣的電視劇,還是早點睡覺,第二天一大早才有精神?
有些人就是比其他人更能做出正確的選擇,這是不爭的事實,他們瞭解這些選擇背後代表的意義,因此能做出正確選擇。其他人則幾乎完全根據本能做選擇,根本不知道這些選擇對他們有什麼意義。
人類的天性是選擇舒適,希望盡可能待在所謂的「舒適區」內;這是一種使我們體會到舒適與安全感,覺得自己能夠掌握環境的狀態。我們的感覺不斷地將我們推向這塊「舒適區」。然而,如果你希望自己的表現能夠更上一層樓,就必須勇於跳出舒適區。你絕對難以想像,假如你勇於跨出這一步、真正奉獻自己,你的正面感覺會大幅度地擴張。要想做到這一點、把這種行為變成習慣,你就必須對自己提出正確的問題。
如果你在一天漫長、疲累的工作後問自己:「我該出去跑步,還是窩在沙發上看電視?」答案再明顯不過了:由於你累了,所以情緒會告訴你,應該躺在沙發上。這時,任何事變得一點也不重要,情緒總是會勝出。不過,你調整一下問題,結果就會不一樣:「接下來一小時,我該窩在沙發上,感到背痛、慵懶地看電視,還是好好出去跑一下,再洗個舒服的熱水澡?」
我有三個目標:希望能強化你的自覺心,改變你的思考方式;還希望能協助你改掉某些限制你潛能的思考模式。最後能帶給你,我所說的「暢快感」。
靠情緒,逼自己下定決心
「假如有人嘗試告訴你,世界上有你辦不到、克服不了的事,千萬別聽他們的。即使我這樣告訴你,你也別聽我說的。假如你有夢想,你就要保護這個夢想。別人辦不到某件事情時,他們就會告訴你?你辦不到的。你想要做什麼,就放手去做。就是這麼簡單!懂嗎?」——美國電影《當幸福來敲門》(The Pursuit of Happiness〉
現在,你已經仔細審視過,釐清你的價值觀,找到了清楚的目標(最好寫下來) 。你也 問過自己:我有什麼好顧慮的? 那麼,下一步就是下定決心,追逐目標了。
選擇永遠意味著風險。假如有人向你保證,你自行創業可以創造一億元的收入,那就不是在做選擇了。當你在現實生活中開設自己的公司時,你知道有可能賺到一億元;但你也知道可能破產。當我決定投入傘兵訓練課程時,這絕不保證我會被錄取。我的競爭者和我一樣投入、一樣認真。但我知道,嘗試投入傘兵訓,對我而言是個好選擇。
一旦做出選擇,你很可能為這個選擇感到滿意。或者換句話說:在生命中剩餘時間裡,你將不會浪費時間懊悔自己親手做的選擇。一旦做了選擇,就不應該後悔;反之,我們該後悔的是自己沒辦法選擇。
要說明做出決定究竟意味著什麼,其實並不容易,但總是有一些特徵的。做決定永遠是一個過程,沿途還常不斷加速。一開始,我們還在尋尋覓覓;然而,一旦確信選擇是正確的,這項決定就會強烈地壓在我們心頭。一開始,它只是個模糊的意念;然而,一旦輪廓更加清晰,它就會持續加速,達到頂點,成為決定。由於這個決定意味著你必須改變生活,同時也讓你感到沉重,甚至有點可怕。
英國桌球高手馬修.施雅德(Matthew Syed)所寫的《觸底反彈》(Bounce)一書,是 關於傳奇籃球巨星俠客.歐尼爾(Shaquille Rashaun O Neal ’ )的傳記。17歲時,他聽到改變他一生的話語,於是他參加全國優秀青年籃球訓練營。在老家,他的籃球技巧首屈一指,但訓練營裡可是來自全國各地的菁英,許多人的技術遠在歐尼爾之上。在他的職業生涯中,他第一次開始懷疑,自己是否真有進入NBA打球的本事。
他回家時,告訴母親,自己對身為籃球員的前途感到疑惑。母親鼓勵他,要他多加把勁 訓練。
「不是現在,」歐尼爾答道:「可能等一下吧。」
「不是每個人『等一下』就有機會的!」母親說。
歐尼爾對這些話印象深刻。當下,他就決定,竭盡一切所能,打進NBA。事後回顧, 我們都知道他的努力奏效,他成功了。如此輝煌的生涯!你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做出了抉擇?據我的經驗,抉擇意味著情緒反應;情緒反應越強烈,你就越能相信,自己真正下定決心了。和我們的既有認知相反,新知識並不會改變我們。從理智層面瞭解肥胖對健康不好、抽菸會造成肺癌,都是不夠的。大家都知道這些客觀事實,但還是繼續抽菸。你可以在報紙讀到學習妙方,或如何成為好主管的管理書籍,但你從這些來源獲取的資訊,都不足以促成改變。
情緒伴隨生命中所有重大的抉擇。假如你決定開始學習某個科目,很可能有某種感覺連 結到學業上,使你做出抉擇。假如你選擇終止學業,很可能是因為你早已極度厭倦。假如你選擇問一個女孩,是否願意成為你的女朋友,這當然也牽涉到感情。假若你痛下決心,控制體重,這也牽涉到情緒。假如你決定將精力全集中在重要的潛在客戶身上,可能是因為你已厭倦平庸,就算再怎麼努力工作,報酬卻微乎其微,所以你可能決定,明年開始更精明,更努力地訓練。為什麼?也許你先前生病,厭倦了總是只能屈居第四名;抑或在所屬領域中出 類拔萃的喜悅是如此強烈,以致使你不計代價,急切地想再體驗一次。
在我的演講中,我常提到針對自己提高標準,勇於選擇夢想的重要性。感情當然必須伴 的工作,就是激發他們的感情。 隨其中;我和渴望徹底發揮潛能或想調整行為、更上一層樓的客戶談話時,身為心智訓練師的工作,就是激發他們的感情。
常見的例子,就是選修企管學程,希望更有效管理的企業主管們。他們結束課程回到工作崗位後,仍舊維持原有的做法;關鍵在於,這些管理課程並未激發他們的感情。我們都不喜歡改變,因為改變常涉及未知的事物,使人感覺痛苦。由於抗拒、遠離或避免改變,本是人類的天性。不過,唯有感情,才能創造必要的動力,以及改變所需的槓桿作用。
你可能會問我:「你怎麼激起客戶的情緒?」我的答案是:我刻意挑釁、惹火他們。許多運動選手與企業界人士,從未真正下定決心全力以赴。他們從未真正下定決心,要不計一切代價,達成為自己所設定的目標。他們當然希望自己能達成目標;然而,只一味被動「希望」自己能達成目標,無疑是下下策。下定決心,逼自己「必須」達成目標,不就強而有力多了?你非這樣做不可,沒有別的選項。
我嘗試激起的,正是做出這種決定的能力。假如客戶開始猶疑,為什麼自己非得達成這個目標不可,就有著故態復萌的風險。隱藏在這個想法之下的真相,非常清楚:如果她維持和以前一樣的做法,得到的結果就會和以前一樣。我會這樣告訴運動員:如果你維持現在的做法,你會年復一年,繼續獲得現在的結果。這樣一來,你的生涯充其量也只能拿到第5名。你會以此滿足,還是想要改變?
對想要減重的人,我會這樣說:如果你保持現在的飲食習慣,五年後會變成什麼樣子?
你的體重很可能多出20磅(約9公斤)。拜託,多20磅哪!這意謂你的體態會越發不健康,無精打采,感覺甚至會比現在還要糟,還要悲慘!絕大多數人都是懶惰的。他們的習慣軌跡,很可能將他們引導到自己實際上不想陷入的境地。因此,當我提出下列極具挑釁意味的問題時,常能奏效:你希望有所轉變,還是繼續像現在這樣不上不下?終其一生,你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只圖安逸的中階主管嗎?這真是你想要的嗎?現年40歲的人,都曾經是20歲的年輕小夥子;現在肥胖臃腫的人,其實本來都是纖瘦的。懶惰蟲也曾經懷抱夢想,想要發憤圖強。感到幻滅的人們,一度充滿期望與激情。隨著時間流逝,你對自己成功的信心減少,夢想與滿腔熱血也越來越冷淡、微弱。你幾乎就在不知不覺間,培養出一種心態:你任由流逝的時間,關上通往目標與夢想的大門。一旦結婚生子或來到特定年齡,許多人就接受更安逸的生活方式。你學生時代的決心,你童年時所懷抱的信念,犧牲奉獻、打死不退的精神,都到哪兒去了?
一個人承認辜負了自己的理想,承認一切都已太遲之際,會有什麼感覺?感覺是痛苦的,心智處於一種封閉、靜默,甚至否認生命意義的狀態,一點正面意義都沒有。人類所有情緒中,就數痛苦最貧乏、最無法刺激進步。我會向客戶提到這一點;假如聽到「可惡——我現在一定得振作起來!」的反應,就會心一笑。用這種方式對客戶說理,常能激發他們的情緒。然而,要是你生活優渥,就很難產生這種必要感覺。改變意謂付出代價,必須犧牲。
不過,我的經驗是,大部分勇於面對自己,作出改變的人們會對此感到喜悅。真正全心全意投入練習的運動選手將更有成就感,感到自己的努力很有意義。能帶給你動機的,也正是這兩種感覺:意義與成就感。
大部分人都希望使自己變得更好。事實上,我們也都知道該怎麼做,才能達成目標。生命中度過的每一天,都要過得有自己的風格。為什麼呢?因為這會帶給我成就感,而只有成就感才能造就你的鬥志。意義與成就感,是兩大提升鬥志的最重要因素。你還是可以選擇拖延,避免面對挑戰;但你越快做出決定,效果就越好。有時,不妨先做較細微的改變。許多細微的改變,會使你緩慢,持續地進步。然後呢?你會開始喜歡這一切,只要持之以恆,一切就會變成習慣。使自己不斷進步,持續學習,會成為一種習慣。要進行改變,有兩種方式。你可以一步一步來,循序漸進;也可以痛下決心,一次到位。但你必須已經受夠現狀,或對目標懷抱無比的熱情,才能做到後者。這就是受苦與享樂之間的抉擇,或是兩者的整合。
終其一生,數不清的人們從沒體驗過:將潛能發揮到淋漓盡致,是多麼美妙的感覺。許多人從不敢踏入被迫必須付出一切的痛苦區。然而,我要挑戰你,迫使你這麼做。竭盡所能,付出一切!豁出去!好好體驗一下「地獄週」吧!每天早上6:00起床,晚上10:00就寢;妥善規劃每個星期,保持健康飲食,並專心、有效率地工作!硬起來!多鍛鍊!迎接一週的挑戰,拿出自己最好的一面來!然後,體驗一下這種感覺!
成功無關天賦,那關鍵在於?
美國作家傑夫.柯文(Geoff Colvin)在我比別人《更認真》(Talent is Overrated)一書中不斷強調,使某些人學有專精、獨樹一幟的,絕非天賦;有條理,經過縝密規劃的練習才是關鍵因素。柯文藉由從老虎.伍茲到英國前首相邱吉爾的一系列例子,逐步分析贏家的各項特質。根據柯爾文的分析,成功的關鍵在於你練習的方式、如何分析自己的表現、如何研究自己的進度與所犯的錯誤,並從中學習。這是出類拔萃的唯一辦法。
我完全同意他的見解。所有經驗都告訴我:唯有透過規劃縝密、有條理的練習,你才能真正達到卓越。事實上,莫札特小時候就能寫出第一首交響曲,一點都不令人訝異;他小時候所接觸、吸收到的音樂總量,就遠比許多人終其一生聽過的音樂還要多。有些人說:莫札特天賦異稟。但更多的證據顯示,他的成就完全是優質訓練的產物。許多業界主管極度依賴行事曆,甚至祕書。無論如何,大多數人都能從實踐規劃的習慣中,獲益良多。所以只要一有事情就馬上寫行事曆上!當一切規劃就緒,就能聚精會神、更容易處理進行中的業務。由於未能事先掌握全局,因此有許多主管認為自己所要處理的,比實際情況還要多。
我有一位客戶是全挪威最成功的企業家之一。由於他清楚自己重要的待辦事項,並能為此撥出時間,因此他從未面臨時間不夠用的問題。他和我談話時會將手機關機,聚精會神地談話。假如事情開始堆積如山,他也知道如何應付。我的處理方式也是一樣。我很清楚:一天結束時,當我看見到7通未接來電,手機上還會有14則簡訊時,不會讓我感到壓力。因為我事先就已決定,就是這個時間來處理這些未接來電和簡訊。
規劃非常關鍵,假如你善於規劃,一切將會得心應手。長期來看,你所做的只是將這些新習慣整合,使它們成為你個性中的一部分。你會從極度痛恨規劃,搖身一變成為良好的規劃者。容我再次強調:這一切都和習慣與其蘊含的力量有關。原因是:習慣是你想都不會想,就會動手去做的事情。每天早上起床,晚上就寢前,你就會不假思索直接刷牙。而規劃、飲食健康、運動、對員工友善,也是同樣的道理。
假如你一件事做了13次,它就會成為習慣,你會完全融入其中。一旦你完全適應某種習慣,違反這項習慣,反而會讓你全身不自在。突然間,情勢逆轉了:原先討厭規劃的人,現在卻會因為沒有進行規劃,感到咬牙切齒,不能自主!這真是太重要了。大多數人避免做出改變的原因是:對他們來說,改變像是一種犧牲。他們忘了:擁有好習慣,其實一點都不是犧牲。
資料來源:商業周刊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