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1403684280229  

 

現年四十歲、來自馬來西亞的僑生潘健成,在台灣創立群聯電子;二十八歲的社企流執行長林以涵,則是為國內青年這波社會企業創業潮,吹起號角,搭起資訊平台。分別在二十六歲和二十八歲創業、身處不同世代的兩人,紙上對談創業,擦出意想不到的火花。

問:當時為何會創業?

潘健成:我創業是因為沒有選擇。當時,我們團隊在公司搞改革,結果被革出來,因為團隊在一起很多年,也有默契,要解散太可惜,只好獨立出來創業。走上創業這條路,其實是被逼的。

我在交大念書的時候,從來沒想過要創業。當時一心想著,畢業後回馬來西亞,在工廠當工程師,一個月連加班費有三千馬幣(約三萬台幣)就很棒。

到獨立創業時,碰上二○○○年網路泡沫化。當時真的很慘,到處都找不到錢,找到錢後也找不到人。因為團隊中五個人,有三個是外國人(兩人是馬來西亞人、一人是澳門人),又是交大剛畢業,沒有人相信我們會成功。

那時若說有遠大理想,那是騙人的,純粹就是要活下去而已。只能一直熬,每天像無頭蒼蠅一樣,到處找案子,任何三萬、五萬的小案子都接。下個月收入在哪裡都不知道,更看不到未來。

到隔年,有人問我們,做不做隨身碟?才有了第一張大訂單。從那時開始到現在,我們每個月都賺錢。你要說,我們是運氣好或是準備好,都沒錯;但說技術好,是騙人的。當時也是有一大堆問題,但後面能成長卻是靠團隊努力,以及好的方向和策略,直接鎖定儲存這一塊。

林以涵:創業應該是機緣。當初,我一邊以遠距工作形式,在美國獨立顧問公司擔任專案經理,一邊兼職做社企流,搭起資訊平台。但做了一年多,一直無法好好休息,生活中除了睡覺,就是工作和社企流。

 

到後來,因為常常熬夜做事,連身體都出狀況。我開始思考,在顧問公司已經三年,似乎可以告個段落。而社企流是從零開始做起,就像是自己的小孩,為了它,我願意放手一搏,於是和兩位伙伴一起創業。

最大的困難:專注

雖然創業之初,社企流已耕耘一年多,有明確方向,有業務進來,也經過市場驗證,知道哪些教育訓練活動是獲利來源。但創業之後和之前是完全不同的體驗,不但要找人、找錢,自己跑銀行、和政府打交道,還要找出商業模式。

我認為,現在最大的困難是專注。專注很重要,但因為社會企業的領域很多,很多機會找上門,剛創業的人都希望盡量把握,媒體也不斷來訪。我覺得,花太多時間對外面溝通,無法好好把產品和服務做好,這或許也是創業者的挑戰。

問:以兩位的創業經驗,各自認為你們在創業上具備什麼特質?

潘健成:不論哪個世代,創業都會碰到困難,也都要能吃得了苦。

我曾跟某家族企業第二代說,我很羨慕你們,因為在一九八○年代,資訊不透明,從國外引進產品,一元可以賣到一百元。尤其當時台灣經濟剛起飛,只要肯做就能賺到錢,務實就會有成果。

結果對方說,更羨慕我們二○○○年創業世代,因為資訊發達,要什麼都可以馬上找到,不像以前可能要耗費好幾個月。

但我創業時,因為資訊發達,利潤很難隱藏,即使有厲害的創意,也很快被複製,找人、找錢都很困難。

現在要創業,台灣社會相對富裕,人力資源也充足,只是資訊更加透明,被複製的可能性也更高。

大家都認為,上一代比較好,如果要找藉口,永遠可以找到。但也因為有這麼多困難,做對的、認真做的人,才有機會起來。

如影隨形的危機感

在我創業的時代,動機就是要活下去,賺了點錢之後,開始覺得有機會,但每年開會還是在問明年怎麼辦?對手出來了、大陸在砍價,怎麼辦?每年都會看到新危機。

有危機感,過程比較累,但結果會比較好。沒有危機感,或許兩年就沒了。

我們就跟新加坡和以色列一樣,身處強國之中,永遠覺得不安全。或許和成長背景有關,在不安全的環境下長大,永遠感覺前面有一大堆人要追,後面還有一堆人在追我們,又有對手想要挖我們的人。

所以我們更要照顧好員工,讓員工沒有後顧之憂。因為我不是靠機器賺錢,而是靠人賺錢。

林以涵:如同潘董事長所說,創業者的憂患意識,本來就是非創業的人很難理解的,簡單說就是生於憂患、死於安樂。

因為創業是賭上生命的選擇,而且創業在生活中所佔的比例和程度,是沒有創業的人很難想像的。任何事都會投射在自己的創業上,那種壓力是創業之後才可以感受到。

創業者要不斷思考,如果不這樣,通常創意不會太持久。

以我們來說,創業第一年就是在驗證商業模式和追求損益兩平。活下去是很基本的事情,不活下去,想做的都無法做。每個組織要有自我造血能力,這和世代沒有關係,而是創業者的思惟。

這一代活下去困難嗎?我不知道,社企流還太年輕,能不能活,要三年後才能回答,只能說現在還在摸索階段。

對我們來說,一定會有擔心。因為我們團隊三人都沒有富爸爸,和政府也沒有深厚的關係。很多人不相信,為何有一群年輕人要做這件事情。我認為是,社會直線性思考和功利主義思惟太久,以為背後有隱藏利益,但我們真的是無酬做了一年多,才有今天的一切。

問:兩位常接觸有心創業的年輕人,你們認為這代年輕人具有何種優勢和劣勢?

潘健成:很衝,腦袋很靈活,愈年輕吸收新資訊愈快。但有些人個性不夠堅強、熬不住,也有容易天馬行空、好高騖遠、信心爆棚的人。

普遍來說,窮過來的人都希望,小孩不要沒飯吃,因此這一代年輕人相對苦吃得比較少,但後面就要付出。

因為沒吃過苦,想法很天真,創業時就會吃到苦頭。生命很公平,前面享受、後面吃苦,前面吃苦、後面享受。

如果吃過苦和沒吃過苦的人,同時冒出芽來,有吃過苦頭的一定跑得比較快,大概有人生經驗,有志氣一點,比較熬得住。

林以涵:現在社會企業標籤火紅,很多人來找我們談。談過後,我發現最大問題是,根本沒有找到自己的初衷,沒有想清楚就要做。很多人以為,創社會企業很酷,卻沒有想清楚解決方案,要解決社會問題冰山的哪一角?要服務誰?還會得罪誰?都沒想清楚,或是沒有時間研究就開始創業。

只要一決定創業,就是在消耗之前的資本,包括人脈、金錢、知識。人脈會累積,但創業是要上場打仗,若過去基本功沒練好,就會很麻煩。企劃書要自己寫,還要進行時間管理和專案管理,尤其知識的損耗更快,創業之後很少有時間再看書。若是在創業前,沒有想清楚,反而會製造更多問題。

問:兩位認為,有心創業的年輕人,該注意或是該具備何種條件?

潘健成:如果要創業,我就會問,你會什麼,否則憑什麼賺大錢?若看什麼紅就要去做,這是盲目,沒有能力創什麼業。

清楚的腦袋、堅強的團隊

其次是有沒有團隊?一個人做不了事,以前的時代可以獨資,但現在要獨資很困難。我想這兩個問題是最重要的關鍵。

我最近常鼓吹一個觀念:船到橋頭自然直。這不是消極,我還有個前提是,要每天努力,把船划到橋頭去。

你問我何時突破?我不知道,但如果我們知道方向在哪裡,每天努力划,自然就會划到。

林以涵:我的資歷實在太淺,而且坦白說,我們的商業模式也還在開發中,我頂多給想要創業的人建議,就是動心起念想清楚,到底為何要創業?

很多人沒有想清楚,就跳進來,到後來會很痛苦。想要當老闆的可能無法忍受什麼都要自己做;滿腔熱血想要改善社會的,可能發現必須增進的技能太多;想要賺大錢的,會發現新創公司非常多,要殺出重圍是很大的挑戰。

要想清楚、做功課,再創業。

 

 

圖片來源:黃明堂、鍾士為

作者:林倖妃

資料來源:天下雜誌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isoedisonwang 的頭像
    isoedisonwang

    ISO 認證申請︰專業顧問師 ISO Edison Blog

    isoedison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