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

















  最近網路上,無論你上Google 也好,看YouTube的影片也罷,只要打上「正向心理學」(Positive Psychology)關鍵字,就會有一大堆美國長春藤名校的心理學科系名師的影片出現,他們大談何謂「正向心理學」?

  「我們人類為什麼會快樂?」

  哈佛大學心理系名師丹.吉爾伯(Dan Gilbert)在TED 大談這個議題之後,又接受美國公共電視(PBS)邀約主持了一季的深度報導節目,談人的快樂的種種問題和現象。

  怎麼快樂?很重要的一個關鍵是「樂在工作」。但是如何「樂在工作」?假設工作就像從事自己的嗜好那麼容易且帶勁,相信樂在工作並非不可能。

  事實上,對厲害的職場達人而言,「嗜好」和「專長」往往是同一件事的一體兩面。他的工作就是他最擅長的,也是他做的最愉快的嗜好,所以,厲害的人根本就把嗜好和工作合而為一了。

  只是這樣的人,似乎不多,但是隨著21 世紀「全球化」的深化,大多過去可以終身從事的工作,已經大幅改變工作的本質,連恪守「年功序列,終生雇用」的日本,都宣告這個體系已瓦解,於是英國管理學家韓第的「大象與跳蚤」專書討論的工作形態大改變,固定工作者變成自由工作者的現象,從歐洲、美國,也開始蔓延到東亞來了。

  只是自由的工作者,無論是像是韓第那樣的管理大師,或是依附在出版業、媒體、管理顧問、電腦軟體公司等行業的泛泛自組工作室的個體戶,不管如何崇尚自由,通常都經過職場多年洗禮,決定辭職或提早退休後,才成為「跳蚤」。

  但是在美國,卻有自始至終就不要「職場」經驗的專業跳蚤,即使已經是20 年左右的資深自由工作者。2011 年開春,美國全國指標性大報《紐約時報》,刊出一篇令人玩味再三的小品,標題是:「 我靠嗜好賺錢維生」(I’m Making a Living From My Hobbies)。

  這篇文章主要是一位名為法蘭克. 海曼(Frank Hyman)的51 歲的美國中產白種男子的現身說法。由於標題太吸引人,讓人忍不住企圖了解(如有可能,也會仿效)世界上何以有如此完美的際遇?

  他從1992 年、32 歲那年就沒有「正職」(a regular job),但是他長久培養的7 個嗜好,雕刻、石匠、木工、園藝、攝影、寫作、政治,像是7 個雜耍球般,輪流幫他賺進讓他和家人都可以過中產程度生活的銀子。

  19 年來,他自詡度過幾次經濟不景氣,似乎一次也沒有被蕭條的景氣「掃到」,反而過了20 年非常平衡的美滿生活:海曼通常在腦筋清楚的早上寫作,下午做園藝或是雕刻作品,晚上休息,與家人共享天倫,絕對沒有加班這回事;而出門兜風,或老婆交代買菜、溜狗等雜事時,他隨身帶著專業相機,捕捉小鎮的好鏡頭。

  他不是照照好玩而已,事實上,他的獨特藝術家美感捕捉的「camera chance」所得的攝影作品,上過全國性雜誌。

  海曼個人特殊的職業生涯體驗,源自於他「不與時人同夢」的人生觀。身為美國社會的主流族群「黃蜂族」的一員(「黃蜂」英文是WASP,此處全部大寫,由White, Anglo Saxon Protestant 四個特徵英文字第一個字母組合而成,代表白種、盎格魯—薩克遜族,是美國主流中的主流族群)。海曼高舉「人生貴適意」,主張人就活這一輩子,生活不爽快的話,就不值得活,因此大膽放棄世俗觀念所謂的「事業」(Career),決心定位自己是要當一輩子的打零工族。像他這樣的美國人,其實不算太少,只是很少人像他活得那麼好。

  有人質疑他:不特定、沒有長期合作關係的散客,狀況很多,遇到「奧客」機率更高,海曼先生如何處置?海曼的答覆是:他用手機語音留言的「機關」來過濾「奧客」,凡是聽到「正在忙,我不確定什麼時候會回覆你。」很多沒有耐心的新客人掉頭就走,有心找他的,自會有因緣,約見面深談,一旦味道對,他就會當面承諾,

  哪一天一定就可以交貨,而且絕對誠信、不爽約,以維持好口碑。

  他還有精確的數學概念,會抓整體趨勢。

  例如,他對自己在美國這個高度資本主義化的社會,是什麼定位得很清楚。海曼深知,凡是「很炫」(glamorous)的職業,成功機率都不大,例如:專業球星、運動員、演藝界,對了,當然還有「暢銷作家」,他的7 個嗜好之一(寫作),他奉勸《紐約時報》的讀者一定要牢記「九成失敗法則」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  最近網路上,無論你上Google 也好,看YouTube的影片也罷,只要打上「正向心理學」(Positive Psychology)關鍵字,就會有一大堆美國長春藤名校的心理學科系名師的影片出現,他們大談何謂「正向心理學」?

  「我們人類為什麼會快樂?」

  哈佛大學心理系名師丹.吉爾伯(Dan Gilbert)在TED 大談這個議題之後,又接受美國公共電視(PBS)邀約主持了一季的深度報導節目,談人的快樂的種種問題和現象。

  怎麼快樂?很重要的一個關鍵是「樂在工作」。但是如何「樂在工作」?假設工作就像從事自己的嗜好那麼容易且帶勁,相信樂在工作並非不可能。

  事實上,對厲害的職場達人而言,「嗜好」和「專長」往往是同一件事的一體兩面。他的工作就是他最擅長的,也是他做的最愉快的嗜好,所以,厲害的人根本就把嗜好和工作合而為一了。

  只是這樣的人,似乎不多,但是隨著21 世紀「全球化」的深化,大多過去可以終身從事的工作,已經大幅改變工作的本質,連恪守「年功序列,終生雇用」的日本,都宣告這個體系已瓦解,於是英國管理學家韓第的「大象與跳蚤」專書討論的工作形態大改變,固定工作者變成自由工作者的現象,從歐洲、美國,也開始蔓延到東亞來了。


 


資料來源: http://forum.30.com.tw/Board/show.aspx?go=2376



  只是自由的工作者,無論是像是韓第那樣的管理大師,或是依附在出版業、媒體、管理顧問、電腦軟體公司等行業的泛泛自組工作室的個體戶,不管如何崇尚自由,通常都經過職場多年洗禮,決定辭職或提早退休後,才成為「跳蚤」。

  但是在美國,卻有自始至終就不要「職場」經驗的專業跳蚤,即使已經是20 年左右的資深自由工作者。2011 年開春,美國全國指標性大報《紐約時報》,刊出一篇令人玩味再三的小品,標題是:「 我靠嗜好賺錢維生」(I’m Making a Living From My Hobbies)。

  這篇文章主要是一位名為法蘭克. 海曼(Frank Hyman)的51 歲的美國中產白種男子的現身說法。由於標題太吸引人,讓人忍不住企圖了解(如有可能,也會仿效)世界上何以有如此完美的際遇?

  他從1992 年、32 歲那年就沒有「正職」(a regular job),但是他長久培養的7 個嗜好,雕刻、石匠、木工、園藝、攝影、寫作、政治,像是7 個雜耍球般,輪流幫他賺進讓他和家人都可以過中產程度生活的銀子。

  19 年來,他自詡度過幾次經濟不景氣,似乎一次也沒有被蕭條的景氣「掃到」,反而過了20 年非常平衡的美滿生活:海曼通常在腦筋清楚的早上寫作,下午做園藝或是雕刻作品,晚上休息,與家人共享天倫,絕對沒有加班這回事;而出門兜風,或老婆交代買菜、溜狗等雜事時,他隨身帶著專業相機,捕捉小鎮的好鏡頭。

  他不是照照好玩而已,事實上,他的獨特藝術家美感捕捉的「camera chance」所得的攝影作品,上過全國性雜誌。

  海曼個人特殊的職業生涯體驗,源自於他「不與時人同夢」的人生觀。身為美國社會的主流族群「黃蜂族」的一員(「黃蜂」英文是WASP,此處全部大寫,由White, Anglo Saxon Protestant 四個特徵英文字第一個字母組合而成,代表白種、盎格魯—薩克遜族,是美國主流中的主流族群)。海曼高舉「人生貴適意」,主張人就活這一輩子,生活不爽快的話,就不值得活,因此大膽放棄世俗觀念所謂的「事業」(Career),決心定位自己是要當一輩子的打零工族。像他這樣的美國人,其實不算太少,只是很少人像他活得那麼好。

  有人質疑他:不特定、沒有長期合作關係的散客,狀況很多,遇到「奧客」機率更高,海曼先生如何處置?海曼的答覆是:他用手機語音留言的「機關」來過濾「奧客」,凡是聽到「正在忙,我不確定什麼時候會回覆你。」很多沒有耐心的新客人掉頭就走,有心找他的,自會有因緣,約見面深談,一旦味道對,他就會當面承諾,

  哪一天一定就可以交貨,而且絕對誠信、不爽約,以維持好口碑。

  他還有精確的數學概念,會抓整體趨勢。

  例如,他對自己在美國這個高度資本主義化的社會,是什麼定位得很清楚。海曼深知,凡是「很炫」(glamorous)的職業,成功機率都不大,例如:專業球星、運動員、演藝界,對了,當然還有「暢銷作家」,他的7 個嗜好之一(寫作),他奉勸《紐約時報》的讀者一定要牢記「九成失敗法則」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  最近網路上,無論你上Google 也好,看YouTube的影片也罷,只要打上「正向心理學」(Positive Psychology)關鍵字,就會有一大堆美國長春藤名校的心理學科系名師的影片出現,他們大談何謂「正向心理學」?

  「我們人類為什麼會快樂?」

  哈佛大學心理系名師丹.吉爾伯(Dan Gilbert)在TED 大談這個議題之後,又接受美國公共電視(PBS)邀約主持了一季的深度報導節目,談人的快樂的種種問題和現象。

  怎麼快樂?很重要的一個關鍵是「樂在工作」。但是如何「樂在工作」?假設工作就像從事自己的嗜好那麼容易且帶勁,相信樂在工作並非不可能。

  事實上,對厲害的職場達人而言,「嗜好」和「專長」往往是同一件事的一體兩面。他的工作就是他最擅長的,也是他做的最愉快的嗜好,所以,厲害的人根本就把嗜好和工作合而為一了。

  只是這樣的人,似乎不多,但是隨著21 世紀「全球化」的深化,大多過去可以終身從事的工作,已經大幅改變工作的本質,連恪守「年功序列,終生雇用」的日本,都宣告這個體系已瓦解,於是英國管理學家韓第的「大象與跳蚤」專書討論的工作形態大改變,固定工作者變成自由工作者的現象,從歐洲、美國,也開始蔓延到東亞來了。

  只是自由的工作者,無論是像是韓第那樣的管理大師,或是依附在出版業、媒體、管理顧問、電腦軟體公司等行業的泛泛自組工作室的個體戶,不管如何崇尚自由,通常都經過職場多年洗禮,決定辭職或提早退休後,才成為「跳蚤」。

  但是在美國,卻有自始至終就不要「職場」經驗的專業跳蚤,即使已經是20 年左右的資深自由工作者。2011 年開春,美國全國指標性大報《紐約時報》,刊出一篇令人玩味再三的小品,標題是:「 我靠嗜好賺錢維生」(I’m Making a Living From My Hobbies)。

  這篇文章主要是一位名為法蘭克. 海曼(Frank Hyman)的51 歲的美國中產白種男子的現身說法。由於標題太吸引人,讓人忍不住企圖了解(如有可能,也會仿效)世界上何以有如此完美的際遇?

  他從1992 年、32 歲那年就沒有「正職」(a regular job),但是他長久培養的7 個嗜好,雕刻、石匠、木工、園藝、攝影、寫作、政治,像是7 個雜耍球般,輪流幫他賺進讓他和家人都可以過中產程度生活的銀子。

  19 年來,他自詡度過幾次經濟不景氣,似乎一次也沒有被蕭條的景氣「掃到」,反而過了20 年非常平衡的美滿生活:海曼通常在腦筋清楚的早上寫作,下午做園藝或是雕刻作品,晚上休息,與家人共享天倫,絕對沒有加班這回事;而出門兜風,或老婆交代買菜、溜狗等雜事時,他隨身帶著專業相機,捕捉小鎮的好鏡頭。

  他不是照照好玩而已,事實上,他的獨特藝術家美感捕捉的「camera chance」所得的攝影作品,上過全國性雜誌。

  海曼個人特殊的職業生涯體驗,源自於他「不與時人同夢」的人生觀。身為美國社會的主流族群「黃蜂族」的一員(「黃蜂」英文是WASP,此處全部大寫,由White, Anglo Saxon Protestant 四個特徵英文字第一個字母組合而成,代表白種、盎格魯—薩克遜族,是美國主流中的主流族群)。海曼高舉「人生貴適意」,主張人就活這一輩子,生活不爽快的話,就不值得活,因此大膽放棄世俗觀念所謂的「事業」(Career),決心定位自己是要當一輩子的打零工族。像他這樣的美國人,其實不算太少,只是很少人像他活得那麼好。

  有人質疑他:不特定、沒有長期合作關係的散客,狀況很多,遇到「奧客」機率更高,海曼先生如何處置?海曼的答覆是:他用手機語音留言的「機關」來過濾「奧客」,凡是聽到「正在忙,我不確定什麼時候會回覆你。」很多沒有耐心的新客人掉頭就走,有心找他的,自會有因緣,約見面深談,一旦味道對,他就會當面承諾,

  哪一天一定就可以交貨,而且絕對誠信、不爽約,以維持好口碑。

  他還有精確的數學概念,會抓整體趨勢。

  例如,他對自己在美國這個高度資本主義化的社會,是什麼定位得很清楚。海曼深知,凡是「很炫」(glamorous)的職業,成功機率都不大,例如:專業球星、運動員、演藝界,對了,當然還有「暢銷作家」,他的7 個嗜好之一(寫作),他奉勸《紐約時報》的讀者一定要牢記「九成失敗法則」。



 


 


  最近網路上,無論你上Google 也好,看YouTube的影片也罷,只要打上「正向心理學」(Positive Psychology)關鍵字,就會有一大堆美國長春藤名校的心理學科系名師的影片出現,他們大談何謂「正向心理學」?

  「我們人類為什麼會快樂?」

  哈佛大學心理系名師丹.吉爾伯(Dan Gilbert)在TED 大談這個議題之後,又接受美國公共電視(PBS)邀約主持了一季的深度報導節目,談人的快樂的種種問題和現象。

  怎麼快樂?很重要的一個關鍵是「樂在工作」。但是如何「樂在工作」?假設工作就像從事自己的嗜好那麼容易且帶勁,相信樂在工作並非不可能。

  事實上,對厲害的職場達人而言,「嗜好」和「專長」往往是同一件事的一體兩面。他的工作就是他最擅長的,也是他做的最愉快的嗜好,所以,厲害的人根本就把嗜好和工作合而為一了。

  只是這樣的人,似乎不多,但是隨著21 世紀「全球化」的深化,大多過去可以終身從事的工作,已經大幅改變工作的本質,連恪守「年功序列,終生雇用」的日本,都宣告這個體系已瓦解,於是英國管理學家韓第的「大象與跳蚤」專書討論的工作形態大改變,固定工作者變成自由工作者的現象,從歐洲、美國,也開始蔓延到東亞來了。

  只是自由的工作者,無論是像是韓第那樣的管理大師,或是依附在出版業、媒體、管理顧問、電腦軟體公司等行業的泛泛自組工作室的個體戶,不管如何崇尚自由,通常都經過職場多年洗禮,決定辭職或提早退休後,才成為「跳蚤」。

  但是在美國,卻有自始至終就不要「職場」經驗的專業跳蚤,即使已經是20 年左右的資深自由工作者。2011 年開春,美國全國指標性大報《紐約時報》,刊出一篇令人玩味再三的小品,標題是:「 我靠嗜好賺錢維生」(I’m Making a Living From My Hobbies)。

  這篇文章主要是一位名為法蘭克. 海曼(Frank Hyman)的51 歲的美國中產白種男子的現身說法。由於標題太吸引人,讓人忍不住企圖了解(如有可能,也會仿效)世界上何以有如此完美的際遇?

  他從1992 年、32 歲那年就沒有「正職」(a regular job),但是他長久培養的7 個嗜好,雕刻、石匠、木工、園藝、攝影、寫作、政治,像是7 個雜耍球般,輪流幫他賺進讓他和家人都可以過中產程度生活的銀子。

  19 年來,他自詡度過幾次經濟不景氣,似乎一次也沒有被蕭條的景氣「掃到」,反而過了20 年非常平衡的美滿生活:海曼通常在腦筋清楚的早上寫作,下午做園藝或是雕刻作品,晚上休息,與家人共享天倫,絕對沒有加班這回事;而出門兜風,或老婆交代買菜、溜狗等雜事時,他隨身帶著專業相機,捕捉小鎮的好鏡頭。

  他不是照照好玩而已,事實上,他的獨特藝術家美感捕捉的「camera chance」所得的攝影作品,上過全國性雜誌。

  海曼個人特殊的職業生涯體驗,源自於他「不與時人同夢」的人生觀。身為美國社會的主流族群「黃蜂族」的一員(「黃蜂」英文是WASP,此處全部大寫,由White, Anglo Saxon Protestant 四個特徵英文字第一個字母組合而成,代表白種、盎格魯—薩克遜族,是美國主流中的主流族群)。海曼高舉「人生貴適意」,主張人就活這一輩子,生活不爽快的話,就不值得活,因此大膽放棄世俗觀念所謂的「事業」(Career),決心定位自己是要當一輩子的打零工族。像他這樣的美國人,其實不算太少,只是很少人像他活得那麼好。

  有人質疑他:不特定、沒有長期合作關係的散客,狀況很多,遇到「奧客」機率更高,海曼先生如何處置?海曼的答覆是:他用手機語音留言的「機關」來過濾「奧客」,凡是聽到「正在忙,我不確定什麼時候會回覆你。」很多沒有耐心的新客人掉頭就走,有心找他的,自會有因緣,約見面深談,一旦味道對,他就會當面承諾,

  哪一天一定就可以交貨,而且絕對誠信、不爽約,以維持好口碑。

  他還有精確的數學概念,會抓整體趨勢。

  例如,他對自己在美國這個高度資本主義化的社會,是什麼定位得很清楚。海曼深知,凡是「很炫」(glamorous)的職業,成功機率都不大,例如:專業球星、運動員、演藝界,對了,當然還有「暢銷作家」,他的7 個嗜好之一(寫作),他奉勸《紐約時報》的讀者一定要牢記「九成失敗法則」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  最近網路上,無論你上Google 也好,看YouTube的影片也罷,只要打上「正向心理學」(Positive Psychology)關鍵字,就會有一大堆美國長春藤名校的心理學科系名師的影片出現,他們大談何謂「正向心理學」?

  「我們人類為什麼會快樂?」

  哈佛大學心理系名師丹.吉爾伯(Dan Gilbert)在TED 大談這個議題之後,又接受美國公共電視(PBS)邀約主持了一季的深度報導節目,談人的快樂的種種問題和現象。

  怎麼快樂?很重要的一個關鍵是「樂在工作」。但是如何「樂在工作」?假設工作就像從事自己的嗜好那麼容易且帶勁,相信樂在工作並非不可能。

  事實上,對厲害的職場達人而言,「嗜好」和「專長」往往是同一件事的一體兩面。他的工作就是他最擅長的,也是他做的最愉快的嗜好,所以,厲害的人根本就把嗜好和工作合而為一了。

  只是這樣的人,似乎不多,但是隨著21 世紀「全球化」的深化,大多過去可以終身從事的工作,已經大幅改變工作的本質,連恪守「年功序列,終生雇用」的日本,都宣告這個體系已瓦解,於是英國管理學家韓第的「大象與跳蚤」專書討論的工作形態大改變,固定工作者變成自由工作者的現象,從歐洲、美國,也開始蔓延到東亞來了。

  只是自由的工作者,無論是像是韓第那樣的管理大師,或是依附在出版業、媒體、管理顧問、電腦軟體公司等行業的泛泛自組工作室的個體戶,不管如何崇尚自由,通常都經過職場多年洗禮,決定辭職或提早退休後,才成為「跳蚤」。

  但是在美國,卻有自始至終就不要「職場」經驗的專業跳蚤,即使已經是20 年左右的資深自由工作者。2011 年開春,美國全國指標性大報《紐約時報》,刊出一篇令人玩味再三的小品,標題是:「 我靠嗜好賺錢維生」(I’m Making a Living From My Hobbies)。

  這篇文章主要是一位名為法蘭克. 海曼(Frank Hyman)的51 歲的美國中產白種男子的現身說法。由於標題太吸引人,讓人忍不住企圖了解(如有可能,也會仿效)世界上何以有如此完美的際遇?

  他從1992 年、32 歲那年就沒有「正職」(a regular job),但是他長久培養的7 個嗜好,雕刻、石匠、木工、園藝、攝影、寫作、政治,像是7 個雜耍球般,輪流幫他賺進讓他和家人都可以過中產程度生活的銀子。

  19 年來,他自詡度過幾次經濟不景氣,似乎一次也沒有被蕭條的景氣「掃到」,反而過了20 年非常平衡的美滿生活:海曼通常在腦筋清楚的早上寫作,下午做園藝或是雕刻作品,晚上休息,與家人共享天倫,絕對沒有加班這回事;而出門兜風,或老婆交代買菜、溜狗等雜事時,他隨身帶著專業相機,捕捉小鎮的好鏡頭。

  他不是照照好玩而已,事實上,他的獨特藝術家美感捕捉的「camera chance」所得的攝影作品,上過全國性雜誌。

  海曼個人特殊的職業生涯體驗,源自於他「不與時人同夢」的人生觀。身為美國社會的主流族群「黃蜂族」的一員(「黃蜂」英文是WASP,此處全部大寫,由White, Anglo Saxon Protestant 四個特徵英文字第一個字母組合而成,代表白種、盎格魯—薩克遜族,是美國主流中的主流族群)。海曼高舉「人生貴適意」,主張人就活這一輩子,生活不爽快的話,就不值得活,因此大膽放棄世俗觀念所謂的「事業」(Career),決心定位自己是要當一輩子的打零工族。像他這樣的美國人,其實不算太少,只是很少人像他活得那麼好。

  有人質疑他:不特定、沒有長期合作關係的散客,狀況很多,遇到「奧客」機率更高,海曼先生如何處置?海曼的答覆是:他用手機語音留言的「機關」來過濾「奧客」,凡是聽到「正在忙,我不確定什麼時候會回覆你。」很多沒有耐心的新客人掉頭就走,有心找他的,自會有因緣,約見面深談,一旦味道對,他就會當面承諾,

  哪一天一定就可以交貨,而且絕對誠信、不爽約,以維持好口碑。

  他還有精確的數學概念,會抓整體趨勢。

  例如,他對自己在美國這個高度資本主義化的社會,是什麼定位得很清楚。海曼深知,凡是「很炫」(glamorous)的職業,成功機率都不大,例如:專業球星、運動員、演藝界,對了,當然還有「暢銷作家」,他的7 個嗜好之一(寫作),他奉勸《紐約時報》的讀者一定要牢記「九成失敗法則」。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soedison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