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體諒天生反骨愛唱反調
有一種人是革命家,他們充滿自信,認為自已天賦異秉、才華出眾,具有超越凡人的氣質和能力。如果生在亂世,一定是一等一的英雄。只要遇上適當時機,趁亂而起,就可能享有威名,位高而權重。
革命家必定抗拒制度、拒絕規則,視組織的規定為迂腐的約束。正因為對現存的一切多所質疑,他們特別能突破現有格局,開創新的形勢,在多變的社會中成為英雄。
現代社會照樣有不少革命家性格的人物,有著「天生反骨」,不喜歡組織的重重規定,讓上司和同事都頭痛。假如被你碰上了,該如何輔導?如何與他共創雙贏互利的局面呢?當他製造狀況,惹出麻煩,又該如何化解呢?
天縱英才天生反骨
首先得先從心理學和社會學有關的研究說起,依韋伯(Max Weber)的分析:革命家多半具有伶俐、狡猾、不穩定、善於說服、喜好自我肯定、與眾不同、勇於顛覆、樂於批判、自命不凡等特質,看在保守者的眼裏,是不折不扣的反動派,卻也往往是仰慕者看來最迷人的氣質表現。
研究出生排行順序的薩洛威(Frank J. Sulloway)博士採用「歷史心理學」的概念,從六十多位名人傳記中歸納出原則:排行後生的革命因子是頭生者的十七倍。頭生往往按部就班,後生卻喜好一鳴驚人:頭生遵循既有規律,後生則往往是顛覆者、掠奪者,不斷推翻既有的秩序。尤其是排行第二的,自出生起即承擔「屈居第二」的痛苦,他們多半經過「飽受欺壓」的成長歲月,而急著突破僵局。他們彷彿「天生反骨」,生下來即有批判性格,非做些顛覆現狀的事不可。
韋伯縱觀各國歷史後指出:革命家多半在宗教和軍事的領域崛起,他們不是經濟活動的高手,而且不大能持續。他們突破現狀,創造出新的形勢;但成功後,領導組織迅速擴張,卻不容易維持局面。對於組織接班問題,更難以處理,一旦身體出狀況或死亡,很可能發生繼承危機。
專門研究革命家「魅力」(Charisma)的美國學者瑞古歐(Ronald E. Riggio)博士認為:能夠登高一呼,使群眾揭竿而起,是可以訓練的技巧。如果能掌握自己的優缺點,魅力的利大於弊,既能表現才華,更對組織的發展有利。
別用柵欄圍住蠻牛
問題是:多數組織人對於「革命家」這些天生反骨,多半有反感,甚至敵視。領導者對於革命家的意見,也可能不理不睬,進而更加以阻撓,常常會有芒刺在背的感覺。
不過,領導者應該將感覺歸感覺,事情總是還得做。尤其是一些需要創意、亟待突破的任務,交給特別有使命感的人去執行,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成果。革命家為了證明自已的才華能力,通常會格外努力以爭取掌聲。
薩洛威博士的研究發現:排行居劣勢的人,容易相信自由主義,容易接受改變,勇於面對新局勢,而且態度開放民主。因此,如果有創新的業務,試圖開發新市場之時,應試著讓有反骨性格者先衝刺。
有管理學者形容這些反骨像蠻牛一般不羈,痛恨被柵欄圍起來,最好的輔導,策略就是把蠻牛放到草原中,讓他們多奔馳,能跑多遠就跑多遠。對他們,不必給予太詳盡的規定,只要能執行就好,最終能對組織有利即可。
管理革命家型的部屬切忌大聲叫罵,否則必定引起反彈:避免要求他們開太多的會,否則他們革命的熱忱會減弱:減少他們文書作業和撰寫報告的時間,否。則他們的動能都消耗在這些文件上。當然,也不必給予特權,無需處處遷就,以免引起眾怒,讓那些守規矩的同仁感覺不公平。
預防衝突,化解對立
反骨,不是什麼都反,他們反的也許是不合時宜的規定或不必要的形式規則;革命家,不是什麼都革,他們革的正是舊習慣或錯誤的方法。革命家不一定標新立異、穿著特殊或行動怪異,只是在他們的腦海中,做事的方式可能有更好的。主管不妨讓他們「不走正路」,但不能忘記「目的地在哪襄」、「組織的目標為何」。
對革命家的最大肯定並不是樹立雕像、發獎狀或換更大的辦公室,而是把他們的構想付諸實現,將他們的意見製造成可用物品及發展出可執行的方案。他們要的物質酬賞不多,但特別偏好「成就感」。
因此,革命家是那種想衝想拚的人,與循規蹈矩的同事難免有所衝突,雙方可能互有怨言。站在人力資源部門的立場,可考慮:
一、 辦理溝通講習,透過心理測驗、家庭系統等分析,使同仁互相體諒彼此個性的不同。
二、 建議組織多採用任務團隊、工作小組等分工型式,以任務為導向來設計人力運用狀況。
三、 調整薪資結構,多以績效為導向,減少平頭主義式的報酬方式。
四、 遇上同仁因個性而有摩擦時,則配合衝突管理,適當地隔離,並和緩雙方的對立。
五、 若革命家因個性不願再待下去,不妨多談談,使其了解組織運作少不了規則和制度,並試著找出雙方都能接受的工作安排。
賣力唱反調,有何不可?
依心理學等的科學研究,革命家性格有很大一部份是天生的,走出生排行順序和家庭狀況造成的,不容易改變,也不必完全改變。組織若一直在凡夫俗子的手上運作,難免沉悶無趣,如果反骨性格的反調能唱得不錯,唱得組織進步,為何不讓他們賣力演出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