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ISO認證專題:蘋果這座山還能靠多久?


企業可以循序漸進,達到高峰,也可能一夕致富,成功的背後,都付出了相對應的努力。
但一旦達到高峰後,如何維持高峰就是一個問題了。回想我們小時後讀的一段名言:勝不驕,拜不餒。
蘋果這幾年一直是智慧型手機的常勝軍,而也因為這鼓氣勢,許多跟他們配合的供應廠商被蘋果這隻大巨獸遷著鼻子走,商品毛利低,公司配合蘋果趕貨,而又要配合蘋果的社會人權的管理制度,產品若有暇疵,則巨大的賠款卻又賠不完。也因為如此,台灣的蘋果供應鏈,真正因為蘋果獲利的廠商又有多少?又要面臨蘋果可能的抽單狀況,我想,很多蘋果(APPLE)供應商應該都有危機意識吧?所以,在商言商,很多大廠不會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,一腳在蘋果、另一腳跨足其他客戶。試想,在這樣的氛圍下,有多少供應商能真正跟蘋果分享技術,一起提升蘋果產品的設計概念?在缺乏死忠合作伙伴的支持狀況下,蘋果如同斷了一隻翅膀,也導致其無法像hTC一樣 butterfly了。


而ISO 9001八大定理中,提到了我認為很多中國哲學思考概念的想法:互利式的供應鏈關係。
這句話講白話的,就是要和你的供應商一起成長,那麼如何要讓供應商和你一起成長?善待供應商,凡是以互利而不是獨厚自己的概念出發,這和我們常講的: 與人方便,自己方便。企業跟供應鏈不是互相砍價、調價的角力關係,要的是 雙方可否共同永續發展?
以上論述純屬個人觀點,若有錯誤,歡迎指正。
最近天下雜誌514期也報導了一篇"蘋果這座山 還能靠多久?"


以下轉載天下雜誌
站上歷史高峰後,蘋果開始面臨殘酷的挑戰。蘋果痛失個人電腦市場的歷史,可能再次重演。高度仰賴蘋果的台灣廠商,該怎麼面對?
蘋果iPhone 5在台熱鬧上市,預購熱潮讓搭上蘋果供應鏈的台灣科技廠,欣喜若狂。
因為一旦打進蘋果供應鏈,便是獲利保證。只要跟著蘋果走,不怕賺不到錢。有了蘋果這個超級大客戶的背書,更無需擔憂接不到其他企業的訂單。
「蘋果是台灣最好的客戶,」一位鴻海基層主管說,台灣科技業不可能服務三星。
「三星若是全面成功,台灣科技業會被連根拔起,」一位產業觀察家提醒。
但是,蘋果這座靠山,能靠多久?
過去一年,蘋果的氣勢銳不可擋。去年八月,蘋果市值達到六二三○億美元,成為史上最有價值的上市公司。
九月十九日,蘋果股價又攀上七○二美元的新高點。
二○一二年的蘋果,風光地站上了歷史高峰,但這高峰,卻很可能是下坡的起點。



一九九○年代,蘋果痛失個人電腦市場的歷史,很可能將再度重演。蘋果將再次從主導市場的創新者,成為被邊緣化的利基市場的參與者。
前年十月,蘋果創辦人賈伯斯過世,短短的十四個月,科技產業已歷經天翻地覆的震盪,蘋果潛藏的困境也逐一浮現。
從財報數字分析,蘋果的成長動能已開始放緩。
雖然二○一二年營收,預估將可創下一五六五億美元的新高,但過去三年營收的年成長率卻呈現下滑,從一○年到一二年分別是七九%、六六%,一二年預估成長率僅有四五%,到了二○一三年,甚至可能降至二○%以下。
營收成長減緩,最主要原因是產品市佔率的成長速度,遠不及競爭對手。



危機1:市佔率不敵對手
市場研究機構IDC的數據顯示,二○一二年前三季累計,iPhone在全球智慧型手機的市佔率為一八.四%,還低於二○一一年的一九%。但最大競爭對手三星,同時期市佔率的成長幅度卻相當大,從一九.一%成長至三一.一%。
蘋果手機iPhone、平板iPad系列,以及作業系統iOS的市佔率,都不敵競爭者。
但這些統計數據代表什麼?市佔率究竟有何重要性?力挺蘋果的粉絲們,最常提出的辯駁便是:蘋果在乎的是獲利,而非市佔率。
的確,蘋果的策略,一直是鎖定高階市場,維持高獲利。至今在行動裝置市場,蘋果的獲利水準仍遙遙領先。根據《華爾街日報》科技部落格All Things Digital的報導,去年第二季,全球八大行動手機廠商,營業利潤總額中,蘋果的佔比高達七七%。
但是,高獲利並不能保證長久的成功。


危機2:高獲利榮景不再
雖然行動裝置逐漸取代了個人電腦,但市場法則是亙古不變。
前華爾街分析師、目前是科技新聞網站Business Insider執行長兼總編輯的布洛吉特指出,行動產業正如同一九九○年代的個人電腦,「市佔率仍是決勝關鍵。」唯有取得市場的主導地位,才能維持長期獲利。
當年,蘋果雖是個人電腦業的創新者,最後卻慘敗給微軟。微軟和英特爾的Wintel聯盟,成了個人電腦市場的霸主。若蘋果無法及時穩住iPhone與iPad市佔率,一旦競爭對手拉開距離,就再難回頭。
而且隨著行動市場日趨成熟,蘋果將愈來愈難保持高額獲利。這並非推測之詞,而是既成事實。二○一二年第一季,蘋果的淨利率達到二九.六六%的高點,隨後便開始下滑,第三季為二二.八六%。
此外,兩大主力產品的毛利率,也沒有外界想像得高。
根據《路透社》報導,從蘋果與三星的專利官司審理過程中,公開的文件顯示,二○一○年四月至二○一二年三月期間,在美國銷售的iPhone毛利率,大約在四九%~五八%之間,但iPad僅有二三%~三二%之間,並不如外界想像得高。
在表象的數字之下,更深層的危機在於,蘋果曾引以為傲的創新,已不復見。


危機3:產品不再有驚喜
市場研究機構Forrester Research董事長兼執行長科羅尼曾感嘆道,賈伯斯的離開,帶走了三樣東西:
一、整合各路人馬、激發創意的領導魅力。
二、敢於冒險的膽識。
三、預見和設計產品的能力。
去年,蘋果頻頻發表新產品,但掌聲卻少了許多。英國《金融時報》便指出,蘋果當前的困境在於,從過去的破壞式創新,轉變成漸進式創新。近一年多來,再也沒有令市場大為驚艷的新產品問世。
iPhone 5除了螢幕尺寸、處理器等硬體配備的改良之外,很難說出它和iPhone 4S有哪些明顯的差異。
iPad 4和New iPad,更是大同小異,只有處理器、連接埠和攝影鏡頭不同。
最令人錯愕的是,iPad 4和New iPad的上市時間,僅差了七個月。這是蘋果面臨的另一個重大危機:在缺乏重大創新產品的情況下,只能不斷提升配備,加速推出新版。但如此一來,產品生命週期急速縮短,陷入自我淘汰的惡性循環,不僅將侵蝕獲利,更會嚴重傷害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與滿意度。
曾有的創新性格不再,但留下來的完美主義性格,卻成了阻礙蘋果進入新領域的隱形殺手。


未來是雲端服務的時代,賈伯斯生前念茲在茲的,便是發展雲端服務,但蘋果顯然並未做好準備。
不論是地圖系統或Siri語音搜尋系統,都需要強大的後台人力支援,持續不斷更新資料與維護系統順暢,同時還需要外部使用者的意見回饋。但這套運作模式,根本上抵觸了蘋果強調完美主義、祕密研發測試、以及一次到位的企業文化。
iCloud推出後兩年,蘋果才進行大幅度修改,這完全不符合雲端服務的遊戲規則。
高峰之後 只有下坡?
地圖系統的失敗,更是讓蘋果在邁向雲端服務的路上大跌一跤。反觀競爭對手Google或亞馬遜,早已自在地「漫步在雲端」。
二○一三年的蘋果,會走向何方?
近日已有消息傳出,蘋果正祕密測試新iPhone 6,預計今年年中上市,若傳聞屬實,距離iPhone 5的推出還不滿一年。可預見的是,iPhone 5的銷售期將提前夭折。而如果iPhone 6沒有太顯著的差異或創新的功能,未來的銷售前景也不會太樂觀。
「但是,蘋果正如一列高速行駛的火車,前面成功的動能太強了,就算不添加柴火,都可以沿軌道前進兩年,」一位台灣的蘋果供應商指出。
最該未雨綢繆的,是為蘋果大肆擴充產能、蘋果佔營收四成與獲利六成以上的鴻海。
「鴻海在全球的百萬大軍,是優勢也是包袱。萬一蘋果掉下來,誰餵得飽鴻海?除了蘋果,沒有一家品牌塞得飽鴻海的胃,」一位市場觀察家評論。
緊緊跟隨蘋果腳步的台灣科技廠,享受大豐收的同時,或許也該將眼光放長,及早多元佈局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isoedisonwang 的頭像
    isoedisonwang

    ISO 認證申請︰專業顧問師 ISO Edison Blog

    isoedison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